上週末偶然得知無印良品在台中孵空間有個名為Compact Life適切生活的展覽。
展期僅10天,好不容易抽出時間跟小派跑一趟台中已經是展期的倒數第二天了。
身為無印良品的重度使用者,說甚麼也不想錯過這全台僅此一場的展覽啊!
看展前也對於展覽主題做了預習,以前唸書都沒這麼認真啊……
Compact這個字最近很熱門,
如果先知道這個字的意思,
就不難明白這個主題所想要傳達的概念。
Compact這個字有緊密的,結實的意思。
如果是動詞,就有使物品變緊密,變簡潔的意思。
無印良品以Compact Life為主題,
想要呈現的就是每一個人心中的好感生活。
無印良品以四個步驟來解釋他們的目的:
Stage 1 思考擁有物品的方法
也就是只擁有真正需要的物品。
無印良品引用了日本整理專門顧問 近藤麻里惠的觀點。
以物品能否讓自己感到心動為標準,
判斷出哪些東西應該留下,那些東西應該丟棄。
近藤提倡的「怦然心動整理收納法」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簡單技巧。
先想像理想的生活然後判斷出令自己怦然心動的物品,
最後猶如舉辦慶典一般一口氣丟棄並整理好留下的物品。
而這也與Compact Life的觀點極為相通。
其實在我搬進小家之前,
也真的照著近藤小姐的方法徹底實踐了斷、捨、離。
現在小家裡看得到的都是自己喜愛的物品,
所以我個人也很推崇近藤小姐提倡的這套方法。
Stage 2 思考收納的型態
也就是以方便生活的方式來組裝收納。
使用靈活通用的收納模組,以收納來迎合生活變化。
不論你的生活如何變化,
都能夠融入整齊統一的收納系統裡,兼顧變化與美觀。
Stage 3 思考收拾物品的方式
從使用性加以考量來整理收拾。
這個步驟我覺得很重要的是物品收納的場所。
思考並依照物品使用的目的及場所來擺放,
具有相同目的的物品加以歸類標記也就是物從其所的原則。
使用上便利連帶也容易物歸原處。
Stage 4 最後則是思考生活的精彩之處,配合季節變化來變換珍愛的物品,
可以增添生活樂趣並且實現充滿居住者個人特色的舒適生活。
圖片資料來源:無印良品Compact Life
而這次在台中孵空間的實體展間中,分成幾個部分來呈現:
展場最大的主空間以無印良品的自由組合層架取代隔間牆為展示主題。
開放式空間內以方格隔間劃分出不同場域,
最大面積的牆面佈滿方格子展示符合不同空間的收納。
擺設的物品例如傳統的藤編容器,陣列的米酒罐子,
無違和的融入自由組合層架裡。
展場外L型的方格規劃,則呈現了自由組合層架的多用途性。
刻意留白的區域置入自行車也很有意思。
讓我想到鄉下透天厝的一樓就很適合這樣的空間規劃。
另一個主題則是適切生活空間改造實例。
這個規劃中最有意思的是神明桌+收納空間規劃
整合後,騰出更多生活空間,
以達到屋主希望大家能多待在公共空間裡的目的與想法。
我待最久的空間則是1+1=1的展間
結合臥室與廚房的規畫還有類玄關的大面鞋櫃配置都很有趣。
廚房的收納都是開放式,
內容物也很實際的置入了我們日常會購買的醬瓜罐頭等物品。
這種貼近你我生活的物品也增加了真實的生活感。
電磁爐隔壁是小型洗衣間,
這是近年來小坪數物件裡很常見的配置。
臥房區小巧雅致,天花板上的天窗為這個小空間加分不少,
雖然天窗在台灣的房子裡不常見就是了。
可能因為自然光線充足,
我跟小派都很喜歡這個小小的臥房啊!
還有這個兼具收納與展示功能的鞋櫃。
深度很淺,所以鞋子只能單隻側放,
但好處是剛好可以展示鞋子。
壞處就是很難滿足總是少雙鞋子的人吧!
現在普遍居住空間狹小,收納變成很重要的課題。
有人為了方便,會設置很多櫥櫃作為收納空間。
櫥櫃多,空間就被壓縮,
每次看到這樣的裝潢設計都覺得很可惜。
加上物品收在櫥櫃裡久了很容易被遺忘,
時間一久就會開始堆積。
直到某一天認真整理時才會發現很多都是不需要的物品,
連當時怎麼會買的理由都想不起來。
如果改成開放式收納呢?
因為物品都看得見就會開始認真思考需求還有擺放配置。
甚至在選購物品時也會更認真地思考物品的價值,
只購買真正喜歡的物品。
將這些物品擺放在看得見的場所並且有系統的規劃場域,
就算空間狹小,也能夠創造出具有個人風格的適切空間了。
結尾來聊一下台中孵空間。
第一次來,雖然停留時間很短,但感覺是個舒服的空間。
採光跟營造的氛圍都是我喜歡的樣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