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hoto.jfif

好久沒發文了, 正巧最近與女性友人去看了這部電影, 前兩日在IG上發表了心得。整理一下同步發表在部落格裡。

本文分成兩段:
電影概論區與深度感想區,會以分隔線隔開。

首先是關於小說與電影的架構。
小說跟電影以相同的段落做開場,也就是金智英以他人的語氣說出真心話開始的。
後續架構,小說是以智英去做精神診療時敘述從小到大的成長背景及經歷;以年份編排按時間敘事。
電影則是直接讓智英的先生鄭代賢(孔劉飾演)先去找精神科醫生諮詢而後以觀察者的身分從旁探索為何妻子會有這樣的行為。
時間軸則是停留在現在,讓智英以回想或是旁人提及的方式,將智英的成長經歷穿插在電影裏。

我覺得電影的編排架構設計的不錯。
雖然小說本身就很容易讀,不過電影比起小說有些微的精簡及轉化,以溫馨的兩代情做包裝。
蘊涵的情緒慢慢的隨著內容一點一點的蓄積,然後在後段讓觀者跟著角色一起留下眼淚。
(是的,如果妳想要被感動到流淚的話,這部電影是個好選擇,如果妳也是個母親,那會更有感覺)

除此之外,如果妳很喜歡這個題材,建議在觀影前先看過小說。
對於作者想要表達的情境以及觀念,會更容易同步到電影情節之中。
這是我個人的建議。 ——以下談及劇情,不想被雷就不要在往下滑了。

 

--------------------------------------------------------------以下有雷

1, 為什麼智英會學別人的口氣說話?

電影裡沒有說出真正的原因。
智英開始出現症狀的時候只有她的先生鄭代賢察覺有異。
在過年回婆家的段落裡,智英模仿自己媽媽的語氣對著婆婆說自己很想回娘家休息時,智英的病情才曝光。
智英每次發病後都記不得自己說過的話。
鄭代賢雖多次探詢,可是智英總是一臉疑惑不知道先生為什麼要她去做精神鑑定。
不過智英自己則是提及了每天一到黃昏,她的心頭會莫名的一沉,無法好好呼吸,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何會這樣。
鄭代賢才覺得自己的妻子可能有憂鬱的傾向。

憂鬱什麼呢?

我覺得可以用馬斯洛需求理論來解釋。
以金字塔區分人類需求為五個層次。

螢幕快照 2016-10-07 14.16.12.png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
最底層:生理需求。
亦即生活溫飽。
第二層:安全的需求。
溫飽後想要自我保護不受他人侵害。
第三層:愛與歸屬的需求。
也就是社交需求。你會想要融入群體,尋求同理、共鳴,因爲這層需求,我們會與人建立關係,因而有社群團體,從而建立信任感。
第四層:尊重的需求。
簡單來說就是成就感,亦即爲他人所認同;提升自我價值。
第五層:自我實現的需求
前四項都被滿足了,最高的層次是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成就自己的價值觀,對社會有所貢獻。

回到電影。
為了照顧孩子離開職場的智英,早先其實是個對工作充滿熱忱的女孩。
會因為上司的肯定而努力工作👉這是滿足被尊重的需求。
所以當她沒被選入企劃小組時會鼓起勇氣詢問上司緣由。
因為被尊重的需求對智英來說很重要


然而,成為母親的智英被迫放棄工作,生活重心突然改變,加上連推著嬰兒車在外頭喝一杯咖啡都被路過的男性上班族嘲諷為「媽蟲」
(不事生產在家帶孩子花先生賺的錢的女性)
智英心中對於被尊重的渴望被放大了。
當她退到下一層的需求(愛與歸屬)尋求丈夫的同理心時(她想立用孩子上托兒所的時間去麵包店打工兼差)
鄭代賢卻非常不以為然。
質疑這並不是智英真正想做的事而斷然拒絕

此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只剩下最基本的兩層

要知道,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分別就是除了溫飽與安全需求之外,我們希望能被認同,被尊重。
當這些需求被剝奪,便不難理解智英憂鬱的原因 。

2, 關於女性的宿命

photo_1.jfif

電影裡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是智英的家庭背景。
這就必須提到智英的母親(金美京飾演)小說中有不小的篇幅是對這個角色的形塑著墨。
電影裡篇幅有限,但憑著金美京的演技,在一場智英母親在飯桌上喝斥老公不尊重智英的理想的戲碼裡,

已經提點了觀眾,支撐這個家的不是擔任公務員的父親,而是精明幹練經營小餐館的母親。

智英的媽媽也有著自己的理想,可是在年幼時因為家境的關係被迫放棄。
媽媽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犧牲,也因此和自己的母親產生心結。

就算智英的奶奶如何的重男輕女,智英媽媽仍舊盡其所能的讓兩姐妹可以有好的教育,走自己想走的路。

金智英的姊姊是一個現代女性理想的典型👉有喜歡的工作,享受一個人的生活;甚至對於親族們指使或評論母親都能毫不留情的直言力頂。

金智英則因為走入婚姻有了孩子而開始體會母親當年受的苦👉這應該是所有女性在生了孩子後跟自己母親愈發親近的緣由了。

母女間情感爆發的一場戲👉智英媽媽從親家母口中得知智英生病了而急忙跑去安慰智英時,智英當下其實已經放棄對於自身成就的追求。

 

媽媽抱著智英說:我來幫妳照顧孩子,妳去做妳想做的事吧!
智英則是用已過逝外婆的語氣對著媽媽說了一段話。

 

這個喬段同時體現了上一代及下一代女性共通的處境。
當時在電影院裡,這個段落充滿觀眾吸鼻子的聲音。
算是電影巧妙鋪陳三代女性恩仇的絕妙之處。
既賺人熱淚,也凸顯問題所在。

3, 婚姻裡的兩性關係

photo_2.jfif

電影比起小說,些許美化了鄭代賢這個角色。
鄭代賢會趕回家幫孩子洗澡、懂得傾聽,是個會幫忙家務的丈夫。
發現妻子生病後,自己埋著頭想理解妻子的心情。
幾段跟公司同事喝咖啡聊天的橋段,聽到同事批評自己的妻子時,不以為然的表情非常可愛。

提議由他申請育嬰假讓妻子重返職場時的堅定語氣應該融化不少女性觀影者。

最觸動人心的是當他鼓起勇氣向不知情的妻子說出她可能生病了時,痛哭自責的樣子。

我一直覺得婚姻是兩人三腳的競技。
光是朝同一個方向奔跑還不夠。
把彼此的左右腳綁在一起,一齊前進才能真的設身處地。
除了目標一致,還要有相同的步調;快的一方要體恤慢的那方,慢的則是要盡快跟上腳步。
如果只有一方一直向前跑,另一方卻原地踏步失去前進的動力,那麼婚姻關係便會失去平衡。
電影裡的鄭代賢發現妻子因為婚姻因為孩子失去自己的追求時感到很痛苦。
鄭代賢算是個有同理心的丈夫。

因爲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男性在婚姻裡對於妻子生兒育女的付出都視爲理所當然。
如果這部電影裡的男主角都像現實生活中的男性,那電影想呈現的主題會失去焦距。
我想這也是孔劉能有效發揮的原因。
片尾的結局是正面的,比起小說中偏向負面的開放式結局,撫慰人心的意味濃厚。

總體而言,電影確實比小說容易下嚥。
選角成功自然不在話下。
編劇的重新編排,設計符合邏輯;也帶來一絲希望。

最後很歡迎看過電影的人來與我分享妳的看法。


 

arrow
arrow

    Grace 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